《把时间当作朋友》笔记
第零章 困境
时间、注意力困境
解决方法:认识到需要的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己”。
第一章 醒悟
人在你的感受、下意识的思维反射之上,还有”超意识”的存在。你具有使用超意识控制大脑的能力。从而摆脱低级思想的干扰。李叫其为心智。
心智来源于获得的知识及经验的总和,且会正负反馈。
日后用到的技能,可能是之前无心学习的。
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常识,也要亲身经历后才给真正体会。对以前错失的良机,只说是出于幼稚或懒惰,未免反思过于简单。事实上,可归于心智不够强大。
出于相同的原因,面对相同的情况,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你的评价标准应当是,这件事是否有利于你的长远发展?
第二章 现实
认识现实与世界运行规律,是第一步。
1. 速成绝无可能
对速成的渴望源于希望马上满足的天性与不明白”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道理。要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 不成熟的人只关注“我要”,而不关注“我有”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越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我有)什么就用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3. 完美永不存在
完美主义者很容易受伤,因为他们要求太高,也因此总做不到。没有一件事情是一下子做好的,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
ps. 认真反思自己”不后悔”是坦然还是自我欺骗?
4. 未知永远存在
首先,要承认自己不可蚀全知全晓。有些问题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能解决的。”暂时不去问为什么”可能更划算.
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章的知识后才能深入了解”几乎是所有高难度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把问题记下来。
5.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人经常对“梦想职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绝大多数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赋,更可能只依赖积累。对工作没有兴趣,进而不认真做事的人会逐渐落后于认真做事的人。反过来他们可能以不想做所以不好好做为借口。
不要常常觉得苦,陷于顾影自怜之中,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6. 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便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怎样判断做的事是否正确?核心就是看它是否现实。现实包括前几节的内容。将自己的念头与这些现实对照。
第三章 管理
1. 估算时间
任务分为两类:熟悉的和陌生的。对于熟悉的任务,正确估算完成时间是很容易的。对陌生任务(学习常是如此)常常需要花费比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一旦开始,意外会接踵而至。研究表明,在几乎所有领域,培养专业技能大约需要10年。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
2. 及时行动
拖延的n个原因:
害怕做错、做不好的风险。认为只要不做,就一定不会做错。但没有人能一次做对做好。需要人情并接受现实,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勤能补拙”颇具道理且值得相信。
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来,心里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容易,所以,他们会不吝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而动辄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
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3. 直面困难
有些人看上去非常努力,但成绩很差,效率低下。原因是回避困难。
任务可以分为简单和困难。人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问题,对困难问题“掩耳盗铃”。但合理的时间安排是迅速做完简单部分,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困难的处理上。
人的动机往往来源于两个反馈:奖励与惩罚。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过性的,总会阶段性地有奖有罚。获得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项:“再次来过”和“见好就收”。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这也是庞兹骗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和“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显然都隐藏着问题。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是枯燥又无趣困难的,而所谓“有创意”“有意思”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4. 关注步骤
做事之前思考三个方面:What,Why,How。思考清楚这三件事对判断其是否值得做有决定性作用。其中How是最难思考清楚的。
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养成这样的习惯会让人变得现实、踏实。
5. 串行并行
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和笔写下来,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对我个人来讲,需要思考的就是“非机械”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对这两个任务需要有足够的了解)
甚至健身和听有声书是可以并行的!
6. 感知时间
学习李敖、柳比歇夫写“事件-时间日志”,除自己经历的事件和用时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这种记录有一些巨大的好处: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使你对时间的感知越来越精确。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再想尽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即“与时间做朋友”。
7. 记录开销
详细记录下一天的时间开销,(务必真实,因为只有你自己会看)在晚上或过一星期回头再看。
8. 制定预算
制定一天的时间规划表,评估其是否切实能完成。识别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任务。
注意,判断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有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请你认真面对自己,想想看:过去一直是这样用理智指导自己行为的吗?
9. 计划
计划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证明自己的目标现实并且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已经有人做到了。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长时间做到的?他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们的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事情往往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更常面临的尴尬是:如果不开始行动,就根本无从判断目标是否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否确实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在开始行动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者无比理智。
同时,意识到计划不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
如果感觉说的太多,不知从何下手,那么一切从简————just do it!
10. 列表
列出要做的事,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只需要启用另一个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事实上更好的方向并不存在,因为照此下去,“更好的方向”会不断出现。千万不要觉得认为自己能够不断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不多,其实大家都会不断找到“更好的方向”。“方向”“越来越好”,成功的人又有多少?寥寥。
11. 流程
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12. 预演
不要意淫自己或他人的临场应变能里有多强。只有前期准备充分,才能在实际执行任务时有出色的表现。
13. 验收
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第四章 学习
1. 效率本质
学习有两个特点: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
2. 基本途径
获取知识的手段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体验”、“试错”、“观察”。在三者之上,是“阅读”进行补充。“体验”囿于自己,“试错”受限于阅历,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他人的体验和试错,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 主要手段
更本质地,“正确地思考”是真正意义上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4. 经验局限
“经验”在一定层面上是适用的,但其同样具有局限。很多时候我们仅凭自己的经验完全无法想象他人的体验是什么样的。
牢记这世界上确实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再把这句话变成经验,用他去类比未知,然后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挣扎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5. 自学能力
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其中需要甄别接收到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然后可能需要记忆、或写文字存档、或与之前的知识关联和分辨处理。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的。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这里的写作指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警惕这种心态:只听自己喜欢听的,只看自己喜欢看的,只做自己喜欢做的。对抗这种心态的方法是:记录下哪些暂时无法理解的、支持的、反对的、无所谓的论点和观点。对无法理解的,写下疑惑;对支持或反对的,写下理由或实例;对无所谓的,也可以记录下原因。有良好记录习惯的人能够对知识进行“反刍”。
了解学习的进程和努力,不是线性关系。其中可能有平台期,也会有量变质变的过程。
第五章 思考
1. 勤于思考
人和动物的显著区别是庞大的大脑额叶,用于思考。
独立思考,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导一遍,看看得出的结论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缺乏独立思考,会陷入“迷信权威”、只做被要求做的事情,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勤于琢磨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在据此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会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高升”。
2. 思维陷阱
最重要、常见的两个导致思维陷阱的原因:
概念不清 人们为了认知、思考、交流创造出概念。一个人“脑子清楚”,是指他可以清楚地了解那些概念是什么样的,没有乱七八糟、毫无必要、不讲根据、混淆视听的概念。
因此,学习知识很重要的一点是搞清楚他的基础概念。李笑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时候不加以重视导致的。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远古人会在没有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只能是神的力量”。但不确定性,或者说未知永远存在。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
3. 因果关系
对于“因为A,所以B”,可能有三种问题:
A 不一定是 B 的理由。
A 不一定是 B 的唯一理由。
A 不一定是 B 的最重要理由。
有些东西在统计学上是有关联的,但是否能从理论上证明因果关系、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需要思考的。医学领域中的双盲测试就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找出真正的因果关系。
4. 相关命题
中学学过,原命题和逆命题、逆否命题和否命题的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不懂这些命题的关系而犯错。
互逆命题,真假无关;互否命题,真假无关;逆否命题,同真同假。
5. 举证责任
法律上,讲究“谁主张,谁举证”,生活中亦是如此。
6. 案例局限
常见的错误是以偏概全。一种经验在某个人身上应验了,不意味着在所有人身上都应验。在一个人身上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影响因素。
7. 对立论证
生活中常见到同样的现象,截然相反的解释。
抱怨上司蠢,是因为都能看到他在做事。如同钱锺书先生有一段很有趣的描述:“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很多人(包括我)会把“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
对积极心理学的批判 相比于“哪一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更符合心智。积极的并不总是好的。
8. 张冠李戴
即使一个人说了混乱不堪的论证过程,且最后指出一个正确结论,他这个解释逻辑也是混乱的。
9. 辨析感悟
一个人的反思,常常顶多是“感悟”,而不是“道理”,这两者有巨大差异。“道理”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于个体经验。
对于别人经验的传授,一方面,我们倾听任何人讲话时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让我们遗漏重要的信息,因为心态会成为有色眼镜,使我们只能收到过滤后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最终若是对获得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是危险的、有害的。
人自知或不自知地存在各种问题,如掩盖错误、夸大付出的代价和遇到的困境、对某些事情保持沉默、自利性偏差、关注近期处境忘记之前处境下的心态等等。
10. 克服恐惧
人性中很多东西来自于恐惧,恐惧会滋生更有杀伤性的品性——懦弱。“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11. 辅助工具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但思考和(语言)表达并非总是一前一后。有时思维会收到语言的各种影响。正确恰当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它们对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特别有帮助,并且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是另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一种可能(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可能远比看起来的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不一定成立,因为……
▷……其实很可能与……没有任何关系。
也要避免一些句式:
▷要是……就好了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第六章 交流
1. 学会倾听
倾听->跑神->接受零散信息->模式拼接->使用判定性知识鉴别有效性->编织知识“滤网”
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取决于听者。
听者下意识的跑神会随交流时间的增长而变多,但说者越往后越说重点。
听者往往只能接收到零散的信息,按照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李笑来把这种能力叫“模式拼接”。它会导致把别人说的话理解成另外的样子。模式拼接依赖于已经知道的信息,它是学习的副产品。虽然有局限和缺点(如曲解别人的意思),但能被主动利用和控制。
如何避免模式拼接的缺点?需要有一些能够用于鉴别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这类知识叫“判定性知识”,区别于“概念类知识”。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已知信息的有效性,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长此以往,能够编织一张知识“滤网”。“滤网”质量的区别,大概就是思考能力的区别。
不应该过早质疑。避免进入排斥状态、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对方的意思。
应该使用多余的脑力进行回顾和预期。回顾对方讲话的要点,理顺逻辑脉络。对事实和看法都进行判断。通过预期集中自己注意力,把握对方的思路。
且可以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向说者提问、反过来确认自己的理解。
2. 说与不说
要根据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来别人能听进去的话。
更有效的建议是:通过努力和积累,称为有能力说更多话的人。如做出令人敬佩的事,赢得别人的重视。
3. 交流守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认为自己就是一切的状态叫做“共生”。这种状态令人迷恋,一切都属于自己,由自己操控。如何避免“共生”?
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不仅要“相互竞争”,还要“相互合作”。
理论讨论基本原则:没有确凿证据,不能轻易判断;有证据,无论多难以接受,都要接受;对事不对人……如果发现不是理性讨论,马上退出吧。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不依附于个人或集体
真理不变,变化的是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在交流时,如果一方抛出“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对话就应该结束了。
讨论的焦点应该在于“事实”,而非“看法”。虽然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看法出发,但最终目的应该是剔除看法中的偏差,萃取事实。
很多看法都是被灌输的,应该由自己进行思考。
想要解决本书中说明的这些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手段:自我挣扎。
4. 正确复数
接收到消息后,进行一个反复验证是有用的。
5. 勤于反思
上述问题可能出现在别人身上,也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每个人都可能“只看到部分事实”,可以从以下几个点进行反思: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时刻保持警惕
做记录,让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使用类比,跨越未知和已知的障碍
耐心等待,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第七章 应用
1。 兴趣
大部分人不是对正在做的没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李觉得“兴趣”没有想象中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把这件事做好,就自然会产生兴趣。即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2. 方法
很多人总是过分关心自己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足够巧妙、是否有效率,进而沉迷于方法本身。但比起“用功”,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有那么多的人将宝贵的时光虚掷在不停地寻找方法上,是一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3. 痛苦
痛苦应当是负面影响最大、最需要控制的一种情绪。如何控制?
当痛苦时,意识到自己不是“最痛苦”的人,就会比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
意识到大脑有以往痛苦的自我保护功能,站在未来的视角,当下的痛苦不值一提。
ps. 这种以往痛苦的功能有时会产生反面效果,因为“吃一堑长一智”。若忘记吃亏的痛苦,可能会再次犯错。两种避免重复犯错的方法:
a. 记录下痛苦的经历,以便日后回顾。
b. 面临尴尬时,尽量控制情绪弱化痛苦,“我不能被大脑的直接反应左右”,避免这段经历被遗忘。
4. 比较
很多人认为的“成功”就是高人一等,比越多人高越好。但欲望是无限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很多时候,比较就是陷阱。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成长”就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对成长很有帮助: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想清楚后,标记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
5. 运气
运气确实存在,但从理性角度出发,我们体会到的运气,只不过是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
虽然概率能够算出来,但不是普通人能够控制的。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一定要理解:相信运气其实是摆烂、缺乏自制力的表现,不过是人们在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表现出来的软弱和无奈而已。
但还有一个现象,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生活一定会更糟。因此尽管对生活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观。
6. 人脉
人脉、面子并非想象中那么重要,原因在于所谓的“友谊”来源于利益的公平交换。从这个层面看,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会拥有有效的人脉。而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所以,他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这也体现了常言说的“事多故人离”。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又发现了一件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是很容易就能想明白或者轻易预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身边都是优秀的人,就往往会出现没有人求他帮忙的景况,因为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恰因为能够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被其他人认为是优秀者。
李提供了简单但实践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的建议: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 自卑
首先认识自卑问题并非简单。每个人都有愿望中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这三者往往有差距。
有些时候,整个社会给自己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一方面,每个人通过感觉感知世界,“感觉”本身就非常不准确,容易受到影响和误导;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观念不过是绝大多数人的观念的组合,其中必然包含未矫正的、粗糙并扭曲的所谓“真实的感觉”。
对自己的衡量标准既不在自己身上,也不在别人身上,而是客观存在的。
要想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另一个比较“技术”的手段是忘记、漠视自己的优点。保持谦虚,能够让别人舒服。
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手段,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让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在自己的缺点中,有没有可能会给其他人造成伤害的?如果有,请想办法克服。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适当地在这些方面放纵一下吧。
8. 灵感
灵感这东西跟钱一样,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常有人疑惑自己怎么想不到那么精彩的例子。原因是见识太少,没有积累足够多的素材。这些博学之人不见得是在“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将其写出来的,他们很可能是为了写出来才去搜索、积累,并发现了那些令我们惊奇的内容的。李敖曾戏谑道:妓女不需要靠性欲来接客,作家不应该靠灵感来写作。
素材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就可能会积累很多原本想象不到的素材——惊喜连连。 李从脑科学角度分析得到结论: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超常的人。学到的信息多,大脑灰质细胞更多,灰质密度越高,灰质细胞间神经元连接可能性越大,将“潜意识”联系起来的可能性越大。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所以看上去“智慧”超常。
所有的成功,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首先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它自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那么它只有一个名字,叫作“必然”。
9. 鼓励
李有一个尽量坚持的原则: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大多数人是以“泼冷水”为乐的。所以,每当有人竟然敢跟他们不一样时,他们最直接的想法是“这怎么可能”“你凭什么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搜索“你不可能跟我们不一样”的理由,然后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管那些理由是否牵强。尽管他们不见得希望你跟他们一样,但他们一定不喜欢你跟他们不一样。他们心里想说的是:“凭什么呀?”他们一定要给他们眼中的“异类”泼冷水。泼冷水的愿望之强烈,令人无法想象。那种强烈借助了太多的力量——怀疑、嫉妒、恐惧、愤怒,而在表现过程中披上了另一层“皮”——关怀、爱护、友好、帮助。
李在鼓励别人时,发现别人会因此惊讶和感激,别鼓励者很少遇到这些情况。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
10. 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地有效率。
拿纯时间来说,李说他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11小时30分。一般,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就心满意足了。李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
要做一个正常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一个正常人,每天都要做很多工作和学习之外的事情,例如:喝点茶或者喝点咖啡,甚至有些人是必须喝点酒的;读读报纸,翻翻闲书,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看看电视剧或者电影;散散步,爬爬山,还有一些人会很规律地去健身房锻炼,以确保自己的身体一切正常;男人看看姑娘,女人瞄瞄帅哥,毫无疑问,对成年人来讲,保证规律而健康的两性交往,对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么他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么他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每个人都不相同,有些人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上获得更多的乐趣,有些人会在生活琐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定得太高,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识。这足以体现“自知之明”的重要性。李:我不想练成健身教练那样,因为我知道,要想练成健身教练那样,需要每天训练两次,每次至少花费150分钟以上,一天至少五餐,睡眠时间不能少于9小时。我考虑了一下,认为我不能用我的时间和收入换取健身教练一样的身材。
提高效率方法: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在大多数情况下,2小时已经足够。如果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么你肯定会被身边的人羡慕。比获得羡慕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必要提醒他们。有一些工具可以使用,如番茄工作法。
11. 节奏
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无法坚持,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然后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最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12. 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李的办法:我把自己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到4小时;然后,在中午12点左右,想办法找个合适的地方打盹30分钟;到18点左右,再找个地方打盹30分钟。这样,我削减了3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样精力充沛。实践这个方案的一个小窍门是: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过去。这样,在30分钟后醒来时,大脑就会处于清醒的状态,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
你可以在外面跟朋友们狂欢到很晚才回家,甚至干脆在外面过夜,但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告诉父母你的情况——虽然你早就是成年人了,但正因为你是成年人,才应该想尽办法不让你的家人为你操心。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13. 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证明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很多人实际上是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原因在于:
努力说服别人是费力且低效的。更高效的做法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别人自然而然地看到。
人都难以接受别人比自己强。不用花心思和时间去想办法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这几乎是没办法做到的。如果你想不开,一定要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那就听我的劝告,记住一件事: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
类似第2条的反面,你会潜意识放大自己的优点,忽略自己的缺点。要懂得谦虚,不要炫耀自以为是的东西。
第八章 积累
1. 坚信积累
首先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最关键的事,积累能创造复利效应。
其次,要有耐心,不怕麻烦。“怕麻烦”之类的坏习惯与其他好习惯一样,“利息”不高,甚至很低,只不过它“利滚利”。正因如此,坏习惯会在它的宿主身上“永垂不朽”。就像一个人得了慢性病,只是暂时看起来没事——“并不马上致命”是慢性病的最可怕之处,到本症和综合症一并爆发的时候就没救了。坏习惯的机理跟慢性病一模一样。当最终的恶果来临,“怕麻烦”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它连本带利,要多高有多高,我们根本还不起。
积累不仅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积累的信念甚至可能遗传——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耐心的孩子,相信积累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相信积累的孩子。
再次,知道越早醒悟越好。我们遇到的尴尬,大都是自找的。过去犯错误,现在就要承担后果。
李:愿我能从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敢于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也愿我有智慧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2. 越早越好(理财)
理财越早越好。理财是指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其实与钱多钱少关系不大。
细想想,关于“大多数人不会理财”这个事实,“学校里没教”并不是理由,因为学校里教的他们也没全学会。
在理财方面的风险意识,跟遗传没什么关系,跟智商关系也不大,它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失败、通过自己的教训、通过自己的总结才能获得的东西——哪怕在书上看过、听别人说过也没用。
3. 如何开始
如何开始?从今天开始。
人的年纪越大,赚到的钱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就越小,这是事实。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适当地享受人生,甚至应该有意培养一些高质量的生活习惯。
爱面子其实是绝大多数人存不下钱的根本原因。如何摆脱?海量阅读心理学书籍,或者给自己培养一个不那么费钱的兴趣爱好。
对年轻人说,“开源”才是正途,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4. 躺着赚钱
从现在开始刻意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能够长期获得收入的事情去做吧。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刻意”的力量还是挺神奇的。如果你是在读的学生,看到这里,有所启发,就应该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
5. 自由意志
我们真的有选择吗?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未来是不可知的”和“未来是不确定的”之间有看起来细微但实际上意义重大的差异。未来是不可知的(The Future is unkownable),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毫无办法,正如我们对过去无可奈何一样。未来是不确定的(The Future is uncertain/random),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有一定的概率可以成功预测,或者我们知道各个结果的概率。
学识使人坚毅,求知就是求富。因为知识变现不仅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用以学识支持的坚毅认定其实选择是存在的,并用自己的学识去做选择,而非人云亦云,是有很大相对优势的。
6. 生活目标
高品质生活与金钱肯定有一定的联系(否认的话,只能说自欺欺人不仅于事无补,甚至有害)。李把财务自由定义为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
对成年人来说,高品质生活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例如,“金钱不一定带来高品质生活”,以及它的各种变体。
正因为富有,他们的勤奋才更容易达成目标,或者反过来,当他们的勤奋没有得到直接、快速的回报时,他们也更不容易着急,还显得更有耐心——时间久了,耐心就真的有了。
是否能拥有高品质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人要有审美意识,有审美能力,有为自己创造美的意愿和动手能力。
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拥有更高级、知觉更丰富的器官。科学教育可以让一个人“打开眼睛”,看到不一样的却更真实的世界;音乐训练可以使我们分辨、创造更美的曲调……于是,长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会形成个体之间审美能力的巨大差异。最终,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高品质生活不一定要等到未来,也不一定要有钱才可以拥有。但未来因为现在开始理财成功的你,一定会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7. 注重学识
成功与所谓的勇气无关,靠的是足够的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能力——真正的智慧。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必须花时间学习的,只因为它确实可以习得,但不容易习得。仅仅是能够感知风险的存在,清楚地知道风险有多大、大到什么程度,也是需要大量观察、大量思考才能真正习得的能力。
万无一失又有收益的事情,没理由不做——其实,学习就是这种事情。可惜,绝大多数人并不如此觉得。迫不得已的事情哪怕有风险也得做——对一些人来说,结婚、生子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如果有风险,同时可能有收益,而且没有人逼迫你,那么选择就是一种赌博。不要觉得“赌博”是贬义,事实上,与“美”一样,风险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你爱与不爱,它就在那里,不卑不亢,不离不弃。
有些人进入股市想着去赚钱,最终却“被赚”了的本质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学习过、没研究过他们所参与的游戏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有的其实不是勇气,也不是勇敢,只不过是天然的贪婪。
风险与收益一直共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与它共舞。
8. 节省与否
有一些钱是绝对不能省的:
买书的钱不能省,一切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开销都不能省,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你的前途取决于此。
互联网上虽然也有很多高质量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零散文章,但体系完整的知识,通常还是,也越来越是,只有少数人才有能力创作的。感谢他们,让我们有可能终生自我教育,无穷无尽。在追求学识的过程中,免费常常是陷阱。因为,我们的时间并不是免费的,同时会随着我们自己的学识变得越来越贵。
买工具的钱不能省
事关安全的钱不能省
事关终极体验的钱不能省。终极体验的特点是,当前的享受不可能用未来的享受替代。(但有些时候和成长是冲突的,你自然知道应该怎么选)
9. 人丑就要多读书
所谓的聪明,虽然也可能受先天条件限制,但聪明确实是可积累、可锻炼的。
人总是期待别人“人无完人”,总有短板。希望长得帅的不聪明,希望长得漂亮的脾气不好,希望富二代是败家子……但方方面面优秀的人,很多,只不过平日里见不到,他们就像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一样。
10. 被动支出
对大多数普通人,通货膨胀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
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生活必需品开支才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
在很多情况下,钱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可以用来购买其他生产资料,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掉的——能赚到钱。
尽量只为生产借钱,尽量不要为消费借钱。有些“必需”实际上是“必虚”而已。所谓的“必虚”,意思是虚荣心使那个东西看起来“必需”。韩国人在这方面有个有趣的专用词汇——面子保护费。
尽量剔除瘾性消费。
有两个自然规律在人类史上从来都没有变过:
只有第一被重赏
财力积累无上限
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无论在哪方面——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11. 认识周期
经济里预测周期很不靠谱,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至少2个)之后才能真实展现。
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12. 性格养成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所谓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的思维体系。价值观影响选择,选择影响行动,行动构成命运。
虽然环境对于性格养成的影响很大,但实际上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脱离环境的影响,或者至少部分脱离。李用自身案例说明,这些年我的学习和思考渐渐让我形成了与过去不同的价值观。通过写这本书,李对自己价值观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直接的结果就是,对自己可能做出的选择毫无疑问、毫不犹豫。
13. 别做“险盲”
首先,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一旦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
衡量风险大小的首要因素不是风险的概率,而是是赌注的大小;抗风险能力的高低本质上是总赌本的大小
当赌注相对大的时候,智力会急剧下降。
冒险没问题,但尽量不要被抽水。即不要参加负和博弈,谨慎参加零和博弈。
后记
人生是马拉松,胜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们常说“要与时间赛跑”,我却觉得自己一直被时间追着跑,被追得死去活来。
春秋轮换之间,无数风风雨雨,实际上未有片刻一帆风顺。其中的甘苦滋味,并非不愿讲述,而是因太多太杂无从说起。我不是最聪明的人。想当年,先后进入网络会议系统领域的公司有几百家,可想而知有多少绝顶聪明的人投身于该创意。然而,人生就好像是马拉松长跑,最后的胜者是那个最能坚持的人。17年间,无数的公司进进出出,无数的人来来往往,现在回头一看,掉队的竟然都是聪明人,留下我一个当初土里土气、傻头傻脑的人跑到最后。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非常鼓励每个年轻人能花上几年时间到国外走一走,学一学。教育的根本其实不过是“见多识广”。然后,用五到十年时间定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之奋斗,为之坚持,不知停歇地努力上十年二十年。虽然有些成功靠运气,可是,持续的成功与运气无关。希望每位读到此书的年轻人,能够重塑自己的心智,洗尽这个时代在你们身上烙下的浮夸、急躁的印记,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跟我一样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获得最后的成功。
- 标题: 《把时间当作朋友》笔记
- 作者: Gregory
- 创建于 : 2024-10-21 00:00:00
- 更新于 : 2024-12-11 09:43:11
- 链接: https://gregoryli.top/2024/10/21/20241021_reading_bashijiandangzuopengyou/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 Gregory,禁止转载。